註冊
密碼將會透過Email寄給您

你知道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在「找東西」嗎?根據調查統計,每人會花10%的時間在找東西,也就是一天內就花了144分鐘在找東西上,幾乎等於一場電影的時間就被浪費。

但其實這件事情最好的解決之道並不難,就是養成「物歸原位」的好習慣,但話雖如此,真的能身體力行的人並不多。

beach-1836461_1280.jpeg

回想一下,你是不是常常要找一把剪刀,卻翻遍房間遍尋不著,最後只好再買新的,卻在大掃除時,在家裡意想不到的角落找到三、四、五、六把剪刀,才想到上次因為要拆一個包裹,把剪刀拿到了門口;要剪開泡麵把新買的剪刀遺留在廚房,類似這種使用情境一再發生,但即便整理房間時,把這些剪刀放在文具收納處,下次還是會再落入找不到剪刀的循環之中。

這就是我們每天花費10%時間在做的事情,只是因為沒有養成「物歸原位」的習慣,但其實一但養成這個習慣,不只整理收納就變得簡單很多,還能夠省下寶貴的時間。

woman-4246954_1280.jpeg

但到底為什麼習慣那麼難養成?主要就是因為缺乏誘因。

當我們需要某樣物品的時候,其實動機是很強烈的,例如:沒有剪刀就沒辦法好好撕開包裝的時候,剪刀對我們來說是必需品,但一但使用完畢,把「剪刀放回原處」的動機就沒有那麼強烈,因為並沒有阻礙到我們後面任何的行動。

但把剪刀放回原位因為需要移動、還可能需要中斷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情,充滿了阻力卻缺乏誘因。

blinds-5928691_1280.jpeg

不過這不代表沒辦法養成物歸原位習慣,其實只要「有意識」強迫自己遵循幾個原則,就有機會循序建立這個原子習慣,每天為自己省下144分鐘。

1. 檢視物品動線:

常常沒辦法物歸原位的主要原因就是動線不合邏輯,舉例來說,疫情期間很多人會習慣在陽台或是屋外拆好包裹再把東西拿到室內,但把剪刀拿出去之後就會忘記放回原位,或是因為太遠,懶得回去放,下次室內要用的時候就又找不到。

在這種情況之下,應該思考動線規劃,例如:在屋外拆剪刀的機率如果很高,是不是就專設一個拆包裹處,旁邊放置拆包裹會用到的各式物品,像是:剪刀、美工刀或是消毒的酒精,拆完包裹之後,就一起收納,下次要用也不會找不到。

2. 從物品使用頻率決定收納的位置

通常物品使用頻率越高,就應該被擺放在越容易取得的位置。雖然這個概念看似很「常識」,但其實很多人在規劃收納的時候,並沒有特別留意這個邏輯。反而用「覺得」這的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去做規劃。

concept-1868728_1280.jpeg

一樣用剪刀來舉例,可能剪刀使用頻率很高,但卻把他跟釘書機、燕尾夾、圖釘這類文具放在一起,整理好之後把文具收納放在書櫃深處,等到真的要用剪刀的時候,卻想不到放在哪裡,或是每次需要剪刀就要從書櫃深處拿出來用,用完之後就懶得收納回去等。但如果經過思考平時使用的習慣跟頻率,剪刀反而會放在陽台,而不是書櫃深處。

物品使用的場景各有不同,但其實工具應該是拿來便利我們的生活,而不是徒增我們的困擾,人性本來就趨向懶惰,所以反而越能讓我們用偷懶的方式生活的習慣,才能持續堅持。

不如就好好養成自己「物歸原位」的習慣,省下找東西的144分鐘去做更喜歡的事情吧。